雪霸國家公園電子報 2011-12-09
雪霸國家公園 第169 期電子報

本報內容由雪霸國家公園 提供
*
最新消息~雪見森林再發現 水鹿出沒 幸「蝠」指數再創新高
雪見森林再發現 
水鹿出沒 幸「蝠」指數再創新高〈文字及圖片提供/本處遊憩課〉
 
雪霸國家公園的蝙蝠研究又有了新發現,研究人員利用無線電追蹤技術,在中海拔的雪見遊憩區闊葉森林中尋找蝙蝠,發現了台灣長耳蝠與台灣管鼻蝠的天然住所,牠們分別住在小樹洞以及懸掛在樹上的枯葉叢中。
 
經過3年的生態調查,在雪見地區除了發現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無尾葉鼻蝠」,蝙蝠物種多樣性亦為台灣已知報告中之罕見,本年度更與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以超音波偵測器輔助收集聲音資料並意外記錄到在雪見地區從未被捕捉之物種—「棕蝠」與「游離尾蝠」,使得佔地僅九公頃的雪見遊憩區裡累計之蝙蝠物種數紀錄達24種再創新高,佔台灣本島食蟲性蝙蝠種數(以31種計)之77.4%,而其中數量最多的蝙蝠(優勢種)為台灣長耳蝠與台灣管鼻蝠,皆是屬於台灣特有種蝙蝠,前者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森林,後者則棲息於低至中高海拔森林。因此,雪管處研究人員本年度持續進行無線電追蹤研究,選擇這兩種蝙蝠作為研究對象,在牠們的身上裝了重量僅0.3公克的無線電發報機,以無線電追蹤技術找尋蝙蝠白天的棲所。
 
研究人員背著無線電接受器穿梭於雪見地區的闊葉樹林內找尋蝙蝠蹤跡,終於發現牠們的藏身處,台灣長耳蝠的天然棲所與去年的發現一樣,均位於樹幹上的小樹洞裡,而台灣管鼻蝠則棲息於枯樹葉叢中;在12月初的追蹤適逢鋒面來襲,氣溫陡降,研究人員發現一隻台灣管鼻蝠棲息在掉落於柳杉枝條間的大型捲曲枯葉中,且呈現深度休眠狀態。
 
 
 
 
 
 
 
 
 
 
 
 
 
另外,在12月初的調查中,連續幾天傍晚皆可聽到附近森林中傳來水鹿啼叫聲,而研究人員在森林裡追蹤蝙蝠時,也意外發現距離建築物不到30公尺的森林中,一棵柳杉的樹皮遭嚴重磨損,間接證實了水鹿在此處的活動,這也是自1995年至今的調查,首次在雪見遊憩區發現水鹿的活動痕跡。
 
 雪見遊憩區森林裡,樹皮遭水鹿嚴重磨損的柳杉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林青處長表示,這些珍貴的資料顯示,雪見地區的森林實為多種蝙蝠重要的活動與棲息場所,其結構與組成更是值得進一步的研究與被保護。林處長並指出,水鹿屬於農委會公告之二級保育類動物,雖然雪見地區的海拔落在其分布的範圍內,然而水鹿在本區為首次發現,可能為其族群擴散或其他不確定之原因所造成,雪管處亦將持續觀察其活動狀況,並加強園區與周邊之森林保護與保育巡查工作。
 
未來雪管處將繼續進行蝙蝠的生態學研究,以累積更多資料並期待新的發現,將來亦可提供森林的保護、經營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參考資料。
蝙蝠小檔案(一)~台灣長耳蝠
台灣長耳蝠 (Plecotus taivanus) 蝙蝠科
 
為1990年日本人吉行瑞子在雪霸西南園區周邊之鞍馬山區首度捕獲之新種蝙蝠(隔年1991發表新種)。台灣長耳蝠為臺灣特有種蝙蝠,屬於中海拔山區森林性蝙蝠,飛行時一雙長而大的耳朵往前豎立如兔耳,所以又被稱為兔耳蝠,停棲時常把耳朵往後彎曲,從正上方往下看,像似一對水牛角,也會將耳朵收起夾在雙臂之下,僅耳珠往前突出。牠的鼻孔為「朝天鼻」,兩個大大的橢圓形開口往上朝著天空,搭配牠那深邃的大眼睛,樣貌十分可愛。
 
經過雪霸同仁在雪見地區四年的自行研究發現,台灣長耳蝠是雪見地區調查捕獲數量最多的優勢物種,2010年的調查發現,牠們除了會棲息於人工巢箱,研究人員以無線電追蹤方式更發現了牠們的天然棲所為小樹洞,而且有多隻個體一起住在同一個小樹洞中的紀錄。
 
園區內分布:在武陵、觀霧、雪見與大雪山210林道皆有發現紀錄。
蝙蝠小檔案(二)~台灣管鼻蝠
台灣管鼻蝠 (Murina puta) 蝙蝠科
 
屬於台灣特有種,夜行性,以昆蟲為食。因為鼻端成短管狀,鼻孔朝向兩側,所以被稱為管鼻蝠。本種身體黃褐色,翼膜黑褐色,為低至中海拔山區森林常見蝙蝠。從低海拔的墾丁社頂高位珊瑚礁次生林到中海拔人工林或次生林中都有發現記錄,亦曾經在台南的一處香蕉園中被發現棲息在一片捲曲的香蕉枯葉下。雖然分布很廣,但其生息狀況仍不清楚。管鼻蝠覓食時會採「低空飛行」的方式,懸飛於低矮植物葉面尋找獵物。台灣管鼻蝠的犬齒發達,可以輕易咬碎鞘翅目昆蟲(如金龜子)堅硬的外殼。武陵、觀霧與雪見皆有發現記錄。
*雪霸國家公園全球資訊網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