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霸國家公園電子報 2010-02-11
雪霸國家公園 第124 期電子報

本報內容由雪霸國家公園 提供
*
最新訊息~雪霸國家公園春節期間不打烊
即將來臨的99年春節連續假期長達9天,雪霸國家公園各遊客中心(汶水、武陵、觀霧、雪見)將持續提供遊客服務,歡迎民眾踴躍使用。
 
雪霸國家公園園區內遊憩據點包含武陵、觀霧、雪見,分別位於園區東南、西北及西側,行政區分屬台中縣和平鄉及苗栗縣泰安鄉,海拔高度約在1,700至2,000公尺,其中動植物及人文資源豐富,景觀深具特色,是春節期間踏青賞景、親近自然的好所在,三處據點之遊客中心在春節期間均持續提供相關遊憩解說服務〈僅有除夕當日休館〉,每日開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
 
園區外的汶水遊客中心位於苗栗縣大湖鄉,中心內設有展示廳及視聽室,以淺顯的文字、精彩的圖片及影片將雪霸園區豐富的資源完整呈現,讓來訪遊客能在最短的時間全面瞭解雪霸概況。汶水遊客中心春節期間僅有除夕休館,每日開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5時。2月16-19日(年初三至初六)特在遊客中心前廣場安排上下午各1場之原住民傳統音樂舞蹈展演,歡迎遊客到場欣賞。
 
提醒您,雪霸園區位處山區,遊客上山健行賞景務請隨時注意天氣變化及攜帶保暖衣物,並請注意行車及活動安全。

相關諮詢電話:汶水遊客中心037-996100分機850;武陵遊客中心04-25901350;觀霧遊客中心037-276300;雪見遊客中心037-962188。

 

專題報導~體驗「慢遊、慢食、慢活」的樂趣—雪見生態旅遊
插圖
冬季,當高山降下皚皚白雪時,總吸引許多不畏寒冷及交通險阻的遊客,上山欣賞台灣難得一見的雪景。在北台灣,不用千里迢迢趕到合歡山或玉山,在苗栗縣泰安鄉就可以觀賞到美如詩畫的雪景。
 
通往雪霸國家公園雪見遊憩區的司馬限林道上,可以觀賞到壯麗的聖稜線。聖稜線是指從大霸尖山到雪山十餘公里長的山稜線,1927年,日本登山家沼井鐵太郎登上大霸尖山,遙望兩山之間的稜線,感動之餘,在考察紀行中寫道:「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述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聖稜線的名稱便由此而來。園區內的北坑溪古道,是眺望聖稜線的絕佳路段,冬季可見稜線覆雪,「雪見」因而得名。
 
在司馬限林道22.1K處已可以觀賞到聖稜線雪景,但缺少停車空間,建議遊客先抵達雪見遊客中心後,再沿步道前行約800公尺(林道24.5K處),就能盡覽壯麗的聖稜線及雪山西稜線。因假日上山遊憩、賞雪的遊客眾多,常造成交通壅塞,建議民眾盡量安排非假日前往。雪見遊客中心每逢週一休館,春節期間則照常開放,僅除夕休館一天。
 
 
 
鄰近雪見遊憩區的梅園、象鼻及士林三村,居民多為北勢群泰雅族人,因早期對外交通不便,所以保留純樸自然的鄉村風貌及許多泰雅文化特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近年來積極協助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促進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及文化的保存傳承,除了舉辦解說員培訓、進修外,更聘請民宿及餐飲界的專家進行業者輔導,以提升當地旅遊業的服務品質,值得民眾前往一遊。
 
雪管處建議來訪遊客,來到雪見地區,不要來去匆匆或走馬看花,而是要體驗「慢遊、慢食、慢活」的旅遊樂趣。「慢遊」是聆聽解說員精彩生動的解說,瞭解當地的自然生態及地方文化;「慢食」是藉著品嚐地方風味餐,瞭解餐飲背後的泰雅生活智慧;「慢活」則是要放慢腳步,用心體會,以抒解緊張的壓力。如此,才能感受到雪見地區的純樸、寧謐及美麗。
 
雪見遊憩區及鄰近部落的生態旅遊相關資訊,可至雪見生態旅遊網http://syuejian.spnp.gov.tw/查詢。
 
專題報導~汶水地區及周邊鳥類生態行為調查〈三〉草叢間穿梭的精靈
本處處本部所在地汶水地區鳥類資源豐富,除包括平地、淺山低海拔等地區性留鳥外,周圍屬後龍溪流域的汶水溪以及遊客中心生態池亦提供溪流及濕地鳥類的棲息地。繼121期電子報「城市三寶」122期電子報「樹枝間活躍的歌者」相關專題,本期以「草叢間穿梭的精靈」為題,為您持續報導本區常見鳥類資源:
 
草叢間穿梭的精靈〈文字提供/本處保育課蕭明堂先生〉
 
山紅頭也是體型較小的鳥,全長只有10公分,他的外型最特別的就是頭頂上有一塊紅色的區塊,所以叫做山「紅頭」。他常在森林底層或草叢中活動,我們通常都是聽到典型的叫聲「嘟嘟嘟嘟嘟嘟」像是電話鈴聲,有時候則是細小的「啾急~」好像在講悄悄話一樣。山紅頭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區都有分布,通常是單隻或兩三隻小群活動,秋冬時也會和其他鳥類一起混群覓食活動。他主要以昆蟲、植物種子、漿果或果實為食。繁殖巢則是由芒草、樹葉或草葉編織而成的碗狀巢。在汶水地區第一至第四樣站都可聽到他們的叫聲,特別是第四樣站停車場旁的矮灌叢,曾多次目擊他們在裡面穿梭活動。【繪圖 潘延浩】
 

小彎嘴畫眉是台灣特有亞種,為中低海拔密林和鄉間的次生林底層常見的鳥類,他們常小心翼翼的穿梭在草叢間,讓人難以難一窺全貌。小彎嘴的叫聲雖然不及台灣畫眉的優雅動人,但仍承襲著畫眉科鳥類的特性而有著婉轉多變的叫聲,他們獨特的二重唱通常是以渾厚的「呼、呼、呼、呼」,另一隻則回應粗啞的「嘎歸~」,有時則是單音「嘟嘟嘟嘟嘟」,或者更複雜的組合。小彎嘴畫眉的外型也很特別,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濃密細長的白色眉毛配上黑色眼罩,連著上黑下白的彎嘴;喉部白色但胸以下有咖啡色縱紋,全身紅褐色。在管理處裡,從遊覽車停車場到警察小隊的山溝邊上,常可在草叢中發現其蹤跡;清早在宿舍後方的苗圃和堤防附近也會聽到他們的叫聲。【繪圖 潘玉潔】 

 

台灣畫眉是台灣的特有種,屬中等體型的鳥,全長約24cm,整隻體色都是黃褐色系,帶有一些暗褐色的縱斑。雄畫眉的叫聲婉轉嘹亮,且會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繁殖季的領域性強,曾目擊個體間互相追趕打鬥。以芒草、細樹葉在芒草或灌木叢中構成碗狀的巢,繁殖季末曾在第一樣站的裸露地發現一對親鳥帶著剛離巢的亞成鳥活動,雄鳥在人接近時不停發出叫聲來警告雛鳥,雌鳥更勇敢的飛過雛鳥和人之間,企圖引開人的注意,展現出明顯的護幼行為。台灣畫眉分佈在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近年由於大陸畫眉的人為引進和棄養,造成兩者間的基因混雜,為保育上的極大議題 。【繪圖 潘玉潔】

 

 

  

 
褐頭鷦鶯有著修長的體型配上頗長的尾羽,全長約13-14公分,頭是黃褐色,嘴的顏色較淺且較短,胸腹部為乳黃色。褐頭鷦鶯分布在低海拔至淺山地區,通常在開闊地、農田、河床、池塘邊出現,喜歡在芒草頂端活動,停棲時身體會有節奏的擺動,叫聲也是很有節奏的「梯梯梯、梯梯梯梯」但較無音調高低起伏。繁殖季時會選擇在芒草叢約2/3植株高度的位置築巢,一則遠離地面,可避免積水或鼠、蛇等天敵攻擊,另也有頂端芒草的遮蔽保護。巢是以粗莖為主幹再用細芒草編織成布袋狀,袋口較窄而底部膨大,每次產下3-5個藍色帶有紅褐色斑塊的蛋。汶水地區的生態池邊草叢或者河床上的芒草常可發現他們的蹤影。褐頭鷦鶯及灰頭鷦鶯在民間被俗稱為「芒噹丟仔」,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活動的區域來命名的。【繪圖 潘延浩】
  
 
 
 
灰頭鷦鶯
在河邊或者平原開闊地,有時會聽到一個聲音聽起來比較細、有點像”氣音”的叫聲,人們說聽起來像是「氣死你得賠」的聲音,有時候是像像小羊的叫聲「咩~」的聲音,都是灰頭鷦鶯的叫聲。他是平原開闊地區常見的鳥,全長約13-14公分,通常是在草叢頂端活動,有時也會在樹枝間活動,他的體型修長,長長的尾羽幾乎和體長差不多長,他和褐頭鷦鶯很相似,也是橄欖色的背部,胸乳白色,但最大的特徵是深灰色的頭頂和眼睛上方白色的眉線,嘴是黑色。灰頭鷦鶯的巢與褐頭鷦鶯不太一樣,是用花絮混合著草葉編織而成,巢形也不像褐頭鷦鶯那麼長,較近似圓形,每巢約產下3-5枚紅棕色無斑點的卵。【繪圖 潘玉潔】
 
待續
觀霧系列專欄(三)
霧中尋花的旅程(文字及圖片提供/本處解說志工孟琬瑜小姐)
 
離開檜山巨木步道口不久,步道上下兩側向陽的山坡盡是盛開的棣慕華鳳仙花。它的花朵與其他兩種相較是最小的,顏色粉紅至紫紅色,總狀花序,囊狀的部份很短,細長的距幾乎不彎曲,花形讓人聯想起一隻展翅飛翔的小鳥。無論是盛開的花朵、花距略微勾起像蝌蚪的花苞、還是細瘦的果實,都顯得迷你而精緻。
 
 
 
 
 
 
黃花鳳仙雖然數量較少,但是在步道沿途也算隨處可見,常與棣慕華鳳仙花間雜生長。花通常躲在葉子底下,花朵較大,圓筒狀部分較長,花距較短而勾起,讓人聯想起一支可愛的黃色號角。圓筒狀的部份,裡面有粉紅色至淡褐色紋路,那是導引昆蟲進去傳粉的線條,當你從花朵的開口往內望著,是否也有種想一探究竟的惑力?在步道沿途很容易看見熊蜂鑽進黃花鳳仙的花朵中訪花採蜜,為了儲存在花距中的蜜,他們必須鑽得很深,才伸出長口器吸食,也因此攜帶了不少花粉到下一朵花;棣慕華鳳仙花的開口比較小,花距細長,聯想它們殷殷期待的傳粉者會是擁有細長吸管的蝴蝶和蛾?
 
想捕捉那些搖擺不定、隨風輕舞的花朵,往往需要在清風中耐心地等待再等待:大自然總是不吝嗇展現它最美麗動人的一切,只我們需要更多耐心去領受這一份賜予。步道旁一株巨大的紅檜樹下,有一段較寬的木頭棧道,在此停步休息,能感受置身大樹的庇蔭之下,一種既沉穩又溫柔的安心。
 
待續
 
 
 
 
專欄回顧
*雪霸國家公園全球資訊網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