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彎嘴畫眉是台灣特有亞種,為中低海拔密林和鄉間的次生林底層常見的鳥類,他們常小心翼翼的穿梭在草叢間,讓人難以難一窺全貌。小彎嘴的叫聲雖然不及台灣畫眉的優雅動人,但仍承襲著畫眉科鳥類的特性而有著婉轉多變的叫聲,他們獨特的二重唱通常是以渾厚的「呼、呼、呼、呼」,另一隻則回應粗啞的「嘎歸~」,有時則是單音「嘟嘟嘟嘟嘟」,或者更複雜的組合。小彎嘴畫眉的外型也很特別,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濃密細長的白色眉毛配上黑色眼罩,連著上黑下白的彎嘴;喉部白色但胸以下有咖啡色縱紋,全身紅褐色。在管理處裡,從遊覽車停車場到警察小隊的山溝邊上,常可在草叢中發現其蹤跡;清早在宿舍後方的苗圃和堤防附近也會聽到他們的叫聲。【繪圖 潘玉潔】

台灣畫眉是台灣的特有種,屬中等體型的鳥,全長約24cm,整隻體色都是黃褐色系,帶有一些暗褐色的縱斑。雄畫眉的叫聲婉轉嘹亮,且會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繁殖季的領域性強,曾目擊個體間互相追趕打鬥。以芒草、細樹葉在芒草或灌木叢中構成碗狀的巢,繁殖季末曾在第一樣站的裸露地發現一對親鳥帶著剛離巢的亞成鳥活動,雄鳥在人接近時不停發出叫聲來警告雛鳥,雌鳥更勇敢的飛過雛鳥和人之間,企圖引開人的注意,展現出明顯的護幼行為。台灣畫眉分佈在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近年由於大陸畫眉的人為引進和棄養,造成兩者間的基因混雜,為保育上的極大議題 。【繪圖 潘玉潔】
褐頭鷦鶯有著修長的體型配上頗長的尾羽,全長約13-14公分,頭是黃褐色,嘴的顏色較淺且較短,胸腹部為乳黃色。褐頭鷦鶯分布在低海拔至淺山地區,通常在開闊地、農田、河床、池塘邊出現,喜歡在芒草頂端活動,停棲時身體會有節奏的擺動,叫聲也是很有節奏的「梯梯梯、梯梯梯梯」但較無音調高低起伏。繁殖季時會選擇在芒草叢約2/3植株高度的位置築巢,一則遠離地面,可避免積水或鼠、蛇等天敵攻擊,另也有頂端芒草的遮蔽保護。巢是以粗莖為主幹再用細芒草編織成布袋狀,袋口較窄而底部膨大,每次產下3-5個藍色帶有紅褐色斑塊的蛋。汶水地區的生態池邊草叢或者河床上的芒草常可發現他們的蹤影。褐頭鷦鶯及灰頭鷦鶯在民間被俗稱為「芒噹丟仔」,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活動的區域來命名的。【繪圖 潘延浩】
灰頭鷦鶯
在河邊或者平原開闊地,有時會聽到一個聲音聽起來比較細、有點像”氣音”的叫聲,人們說聽起來像是「氣死你得賠」的聲音,有時候是像像小羊的叫聲「咩~」的聲音,都是灰頭鷦鶯的叫聲。他是平原開闊地區常見的鳥,全長約13-14公分,通常是在草叢頂端活動,有時也會在樹枝間活動,他的體型修長,長長的尾羽幾乎和體長差不多長,他和褐頭鷦鶯很相似,也是橄欖色的背部,胸乳白色,但最大的特徵是深灰色的頭頂和眼睛上方白色的眉線,嘴是黑色。灰頭鷦鶯的巢與褐頭鷦鶯不太一樣,是用花絮混合著草葉編織而成,巢形也不像褐頭鷦鶯那麼長,較近似圓形,每巢約產下3-5枚紅棕色無斑點的卵。【繪圖 潘玉潔】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