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黑鵯的外表很特別,顧名思義「紅嘴」就是指他有一個紅色的鳥嘴,不過不是「血盆大口」而是可愛的「櫻桃小嘴」。他全身黑色卻又頂著龐克頭的髮型,有點像嘻皮的樣子,和嘴巴同樣顏色的紅色雙腳,原本「酷酷」的感覺加上了一點滑稽。紅嘴黑鵯的叫聲很多變化,有時候是「小氣鬼—小氣鬼」,有時候是「嘰喳、嘰喳」的叫聲,也會有像貓叫一樣的「喵~喵~」,乍聽之下還以為附近有小貓,但聲音卻是從樹上傳過來,才會發現原來是紅嘴黑鵯的聲音。平時他們只有兩三隻一起出現,喜歡在大高大的樹頂上停棲,秋冬的時候他們就會聚集數10隻而成一大群,展現過人的喧鬧功力!汶水地區進入非繁殖季9月後,紅嘴黑鵯不再出現,直到12月又有發現紀錄,而消失的這段期間應是遷移到其他地方活動了。
繪圖:潘延浩
黑枕藍鶲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山區及丘陵地帶,全長約15公分,雄鳥頭、頸至背部為鮮艷的寶藍色,頭後枕部有一塊黑斑塊,所以稱為「黑枕」,前頸部下方有一條黑色橫線,腹部為污白色;雌鳥則是全身以灰藍色為主,不似雄鳥鮮豔。黑枕藍鶲的典型叫聲清脆嘹亮,是很特別的「回~回~回~」連續哨音,常在繁殖季大聲鳴唱劃破寧靜的清晨。而雌鳥也有一種類似的重複單音叫聲,只是不及雄鳥那般明亮。另外也有一種「嘎嘎嘎」的罕見叫聲。他們喜歡在密林的樹枝間活動,有鶲科鳥類特有的覓食行為,會在樹枝上伺機衝出抓住空中小蟲,再飛回同一點停棲。冬季時常和繡眼畫眉、山紅頭等鳥類成群活動。管理處的苗圃、宿舍後方及警察隊旁的山溝邊,是他們常出現的地方。
繪圖:潘玉潔
繡眼畫眉是台灣特有亞種,全長約12公分,頭部和頸部、背部為鼠灰色,腹部則為黃橙色,眼部有著像是繡上去的白色眼框,為其最大特徵。從低海拔至高海拔的次生林、原始林都有其蹤跡,通常是成小群活動,秋冬會和其他畫眉科鳥類或小型雀形目鳥類混群活動,生性喧嘩,典型叫聲為「幾~幾啾兒~急、急~」,警戒叫聲則為類似氣音的「擠、擠、擠」的連續單音。管理處的苗圃和宿舍旁的次生林常可見到他們的蹤跡。繡眼畫眉的食性有季節性轉變,繁殖季時主要以昆蟲為食,非繁殖季時,其利用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則明顯增加。另外,研究發現非繁殖季的繡眼畫眉會選擇濃密的樹枝作為夜間棲息的場所,且多為兩隻共同棲息於一處。
繪圖:潘延浩
樹鵲的全長約30-36公分,算是中等體型的鳥,只要聽到他們清亮的叫聲「嘎、嘎」,或是「卡兒─葛哩哦」,抬頭往樹梢找應該都會看的到,當有數隻成群活動時,也是滿吵的。樹鵲的頭部是黑褐色,頭頂至頸部灰白色,胸、腹、背部則是褐色,翼面黑色帶有一塊白斑,尾羽和體長差不多,但尾部下方有一塊橘色的羽毛。樹鵲也是台灣2000公尺以下不論鄉間或都市都常見的鳥,除了天然的果實、昆蟲以外,也非常能接受人類的食物。在汶水地區的冬季,可見到他們成小群約3-5隻一起活動,除了在樹枝上活動外,也可見到他們跳到大草坪上啄食。
繪圖:潘延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