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霸國家公園電子報 2009-11-13
雪霸國家公園 第118 期電子報

本報內容由雪霸國家公園 提供
*
保育訊息~為保育台灣櫻花鉤吻鮭,雪霸處竭盡心力!
插圖

為保育台灣櫻花鉤吻鮭工作需要,本處辦理台灣櫻花鉤吻鮭移動模式之研究,惟本研究必須於魚體植入發報器,為防止正式實驗傷及台灣櫻花鉤吻鮭,所以本處利用學界最常運用之虹鱒為實驗動物,作為研究人員先期練習及實驗的材料。因深知虹鱒為外來種,為避免流入野外溪流,特於飼育池設了五道關卡,包含內外套管、鐵網、砂濾機及淨化蓄水池設施,防止虹鱒流出野外造成危害,並定期進行野外族群數量調查。目前亦未發現任何虹鱒流出的危害。為避免任何的疏漏及消除各界疑慮,經過諮詢本處日籍顧問小野里坦教授及國內專家學者後,十一月初已經將虹鱒從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移除。

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種源庫為保種的重要場所,雪霸處深知疾病管控及養殖管理的重要性,除了定期消毒養殖設備之外,養殖池之排放水管均為獨立且均經過紫外線及臭氧殺菌、沉澱以及微粒子過濾等多個步驟,不會有台灣櫻花鉤吻鮭感染之問題產生,同時本處並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及國立高雄海洋大學教授參與復育放流及疾病控管計畫,以作為雪霸處諮詢對象。

另台灣櫻花鉤吻鮭約兩歲即可繁殖,且於十月及十一月繁殖季節前身體會出現白斑,屬國寶魚正常的生理現象,並非受到感染,當然就更不可能是受到傳染,本處在此澄清,希望關心國寶魚之各界能更瞭解台灣櫻花鉤吻鮭。

針對本處使用虹鱒為預備實驗動物乙節,出發點均為保育及研究台灣櫻花鉤吻鮭,且為免傷及國寶魚所為,為不得不之行為,爾後本處擇定預備實驗動物時,將避免利用外來種並審慎評估辦理。

活動報導(一)~98年度登山暨無痕山林(LNT)訓練活動
插圖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使新進同仁有機會體驗雪山之美,並藉由攀登的過程,認識登山基本知識,及對於無痕山林(LNT)七大原則之認知與體驗,特於98年10月底辦理登山暨無痕山林(LNT)訓練活動,活動內容包含登山裝備討論、背包打包練習、行進步伐講解演練、高山症認識及營地建設等。所有參加同仁在活動過程中皆能認真學習,並依照教練所教授的登山技巧與要領等,逐一、逐步全員完成登頂,參訓同仁在活動過程中全力以赴的精神值得肯定,每人均有相當之收穫而不虛此行,誠如教練所說:「…從各位學員過往之登山資歷看,大多很少或不曾從事攀登高山活動,但在經過這次的學習訓練活動後,相信已為管理處喜好登山的人口又新添一批生力軍,並且經由本次訓練活動,也為參與的學員們開了一扇「愛好登山及真心實踐LNT之門」。

在活動之LNT學習課程上,由於教練深入淺出與生動的經驗分享,令學員們個個印象深刻,在攀登過程中,學員們看到垃圾都會不嫌麻煩的彎身撿起並帶下山,甚至教練不慎遺落在山路上的一頂具有紀念價值的小舊毛帽,也被學員拾入垃圾袋中故最後失而復得,可見傳播善知識者(教練)善有善報,而LNT運動內涵良善與正面之精神,甚有助於使環境永續並和諧發展,推而廣之這也是現下社會最需要倡導之觀念與風氣,此行學員們藉由活動親身體驗亦是一大收穫。

在課程活動之外,另值得一提的是,路途中數度碰到山友們談及369山莊生態廁所的清潔狀況,幾乎都對其目前的衛生情況多所稱讚,甚至有山友說爬遍國內大小山,雪霸國家公園三六九山莊的高山生態廁所是見過最乾淨的,此成果除了是管理處(站)與廠商通力合作努力達成之外,亦顯示了無痕山林(LNT)的精神也已逐漸在攀登雪山山友間萌芽並擴散。

※LNT (Leave No Trace)七大原則:
第一原則 Plan Ahead and Prepare 事前的計畫與籌備
第二原則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在堅實的地表行走與露營
第三原則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適當處理廢棄物
第四原則Leave What You Find 留下你所發現的
第五原則Minimize Campfire Impacts 減低營火的衝擊
第六原則Respect Wildlife 尊重野生動物
第七原則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考慮其他環境使用者

活動報導(二)~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地景保育研習會
插圖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於98年11月4日至5日假武陵遊客中心舉辦「98年度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地景保育研習會」,邀請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李建堂老師、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劉桓吉組長擔任講師,學員包含雪霸處同仁、解說志工、高山保育志工計約50人參與。此次研習會的目的,是期盼將委託辦理研究案的計畫成果藉由研習會的方式,推廣與介紹給長期以志願服務方式服務於本處的解說、保育志工及同仁們。希望藉由對地景保育與地景資源的認識與瞭解,能夠對於學員們在服務與工作中有所助益。

此次研習會,承辦單位準備了深入淺出的課程內容安排。第一天的室內課程,從總論地景保育的意義與發展,進而介紹武陵地區的地質與地景資源特色,並配合豐富的書面圖說,讓閱讀者易於相互對照。在研究成果介紹方面,首先敘明地景資源的選取依據,再逐一介紹研究園區內已選取和登錄的地景資源特色,以期達成未來本處地景保育宣導及教育訓練等方面工作之參考基準。武陵地區的特殊地景資源相當豐富,第二天的室外課程,即經由現地的講解與說明,對照於室內課程的資源介紹,讓志工與同仁們能夠學習運用在未來的環境教育及解說服務之中,使造訪本處園區的大眾得以更深入欣賞與瞭解武陵地區的地景資源特色與地景保育的重要意義,進而共同致力於美好環境的永續維護。

好書共賞~優良政府出版品得獎作品推薦(四)
插圖

本處近年來,本著推動自然保育與人文生態的環教任務,致力製作精良解說出版品,有多項解說出版品獲獎優良政府出版品殊榮,在此推薦與您共賞。

2007年優良政府出版品(電子類)
尋找侏儸紀孑遺影片/觀霧山椒魚的故事
導演:陳進發

天地蒼茫,在地球演化的進程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何其有幸,能為臺灣這塊美麗的土地,守護一方淨土,讓大自然的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有機會相遇、碰撞、激盪出生動有趣的對話,一起尋找侏儸紀孑遺。這場對話的主角是「觀霧山椒魚」,看起來貌不驚人,可是卻有著強韌的毅力與生態適應能力,牠的祖先曾經與恐龍一起漫遊在地球廣袤的土地上,嬌小柔軟的身軀歷經多次氣候以及環境重大變遷的考驗,迄今依然沉默地活躍在觀霧森林潮濕的角落裡。

臺灣的山椒魚最早被發現是在二十世紀初期,但是因為數量稀少,所能得到的資料並不多,而觀霧山椒魚是1996年在雪霸國家公園觀霧地區被發現的,因為牠的體型、體色和其他地區的山椒魚有明顯的不同,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新種。因此,本處特委請國際知名生態紀錄片導演陳進發先生,歷經了三年的研究調查與影像紀錄,翻山越嶺,到處尋找觀霧山椒魚的蹤跡,希望透過對牠們的瞭解,建立一套有效的保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在地球還沒有快速惡化之前,為觀霧山椒魚尋找一處可以延續生命的地方。

在2004年艾利颱風重創觀霧之後,在滾滾土石衝擊之下,本處終於完成【尋找侏儸紀孑遺~觀霧山椒魚的故事】生態紀錄影片,解開了觀霧山椒魚的生活史,為保育觀霧山椒魚開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陳進發導演表示:當您因為觀看【尋找侏儸紀孑遺~觀霧山椒魚的故事】生態紀錄影片,認識、甚至愛上了這個有著一對圓圓大眼的小傢伙時,也請記得牠們的數量極為稀少,近年來棲地又遭颱風豪雨的破壞威脅,生存正面臨極大的危機,沒有我們的幫助,牠們無法快樂地生活。同時,也希望透過觀霧山椒魚的生態推廣,讓國人用另一個角度去體認,是觀霧山椒魚、莫氏樹蛙、斜鱗蛇這些動物,豐富了雪霸的生命,讓雪霸美得更精彩;進而響應「樂活」愛地球、愛動物、愛自己的永續生活態度,共同為我們生存的環境而努力。

※得獎紀實:
榮獲2007年第40屆休士頓國際影展(自然與野生生態類)/白金牌獎
榮獲2007年第30屆美國國際野生動物影展(最佳觀點類)/電影藝術榮譽獎
榮獲行政院「2007年政府出版品獎」/優良電子出版品獎
入圍2007年新加坡野生動物影展/最佳新銳獎

汶水四季(系列報導):圖文提供/楊政峰先生(目前任職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插圖

周邊景點介紹:馬拉邦山

知名的賞楓名勝,大湖及大窩往南的南湖國小往東,就可找到它的登山口。以秋天的楓紅聞名,海拔1407公尺,也是一個一等三角點,山頂可同時觀霧樂山、大安溪及雪霸聖稜線。秋冬雲海綿延千里,美不勝收。(圖/馬拉邦山頂遠眺)

*雪霸國家公園全球資訊網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版權所有